不知从何时开始,大家不再讨论996,而由此引发的深层思考却成为热议的话题。“内卷”和“躺平”成为了这个现象的现实刻画。
“内卷”简单来说,就是不停地投入资源、不停地去优化,但是提升空间越来越低;“躺平”意为在内卷中及时抽身,接受现有事实。
举个例子:以前我们看电影都是坐着看,后来第一排的人站起来看, 导致后面所有人都得站着看电影,而站着看和坐着看,花的钱却是一样的,最后大家都损失,这就是“内卷”。
当大家都站着看电影,但是你发现站起来没别人高,还是看不到,就干脆放弃挣扎,坐着就当听广播剧,后来发现回家躺着看盗版碟片也可以,还不花钱又能享受最低标准线的电影内容,这就是 “躺平”。
饲料行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行业从一口大锅一把锹拌料的作坊生产发展成了现在的可追溯的精细化生产;从一开始的养殖全程只用一种料发展到现在的各阶段精准饲喂、蛋能平衡;我们的行业也因为观念的提升、技术的创新、工艺的改进实现了很大的进步,这是有目共睹的。可是现在所有行业里的人都发现:投入越来越多可是赚的越来越少,技术越研究越深入可是亮眼的效果越来越不明显,总的来说随着投入的增加边际产出越来越少了。
一直以精益求精为口碑的日本“工匠精神”近些年逐渐成了工业行业的图腾,而把一件工作做到极致的日本匠人也成为了大家竞相学习的榜样。我们不否认“工匠精神”给全行业的水准提升带来的贡献,更不去怀疑“工匠精神”所坚持的质量第一的态度,这种精神确实在过去的竞争中推动了企业的发展,提升了我们的竞争力,但是在行业技术不停内卷的今天,我们该提倡什么样的“工匠精神”呢?
日本的工匠精神是精致和完美,但是每一个精致和完美都是需要花钱的,都是要让客户去买单的。商业社会的评判标准除了好坏,更重要的是代价(性价比),有多少人会为了那精进的0.01的好去心甘情愿地花钱呢?大家都认为奔驰大G好:轻踩油门就能震颤半条街,关门的咣当声都能沸腾你的荷尔蒙,可是为什么选择的却是大众高尔夫?因为代价。好和坏是要付出代价的,是要付出血汗钱的。
我们把东西精致到和艺术品一样跟把它便宜到千家万户都用得起一样重要;把头等舱服务做得无可挑剔和把经济舱票价便宜到老百姓都能坐得起也一样重要。合理的高品质和极致的高品质是要用代价来堆积的。任何时候、任何企业的资源都不是无限的,永远要考虑这部分代价花在什么地方更重要。没有无缘无故的好,没有不需要代价的精致。
以日本匠人代表的工匠精神只能代表一个选择方向,没有必要神化,他们表现出来的精益求精也未必就是我们商业社会该推崇的“工匠精神”。他们拥有上百年的小店,几代人传承的手艺,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的“寿司之神”“煮饭仙人”,这些是否值得我们学习呢?我认为这恰恰是对我们的误导。这些现象存在的真正原因其实是日本结构无法向外扩展,年功序列死气沉沉,本该是年轻人的激情、创意都会被打压,新兴行业的门槛极高等等墨守的社会规则,导致了绝大部分人只能在原有的模式之下无限地内卷。把车擦得干净一点,再干净一点,甚至把发动机的缝隙都清洁得一尘不染,可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多,产出比却越来越低。大家说这样的工匠精神对于商业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我们不否认精进的态度 ,但是只有这一个方向的选择不好。
我们的商业里有很多奢侈品营销是通过讲故事、讲情怀、贩卖文化来实现的,他们可以通过这些手段让你心甘情愿地掏一百碗米饭的价格去品尝“煮饭仙人”那用指尖触碰过大米灵魂的一碗米饭。
我们从事的是传统行业不是奢侈品行业,我们无法去给我们的客户——动物讲故事,讲情怀,传播文化。
我们需要的工匠是那些看起来不够“工匠”的人,他们不会在某个细节纠缠,他们不会不计成本地追求极致,他们更多的是快速试错、快速迭代,是把握权重容忍缺陷,是通盘考虑整体规划,是为了更大的目标放弃表面的不完美,这样懂得取舍(要注意成本,要价值得当)的工匠才是真正的工匠。
养猪行业经历了百年难得一见的暴利行情,现在又回到了血淋淋的亏钱时代,对于饲料的需求已经不再是前段料使劲往后用了,而是简单地要求只要活着就可以了,请问我们现在给客户讲这个料更能多吃快长还能激发出他的兴趣吗?面对躺平的养殖业,我们的技术方向是不是该抽离内卷?
——温春雨 关内区采购总监